棉红铃虫在北方棉区曾采用自然低温处理之后受到明显的控制,但是,近年来棉花收获后分散贮藏,这就给该虫提供了越冬存活的有利条件,导致了虫量的逐渐增多。而且在棉田的防治过程中对其重视不够,更使其回升为主要虫害。在棉红铃虫的防治过程中必须要贯彻绿色防治的理念,所以
自动虫情测报灯的应用是十分值得推广的。
通过自动虫情测报灯的测报发现,红铃虫一年发生三代,羽化盛期一代在6月中下旬.二代在8月上中旬,三代在9月中旬。幼虫喜取食青铃,其次是花曹。我县代红铃虫发生在、6一7月份,为害蕾,造成小蕾脱落,大蕾则形成“虫花”或“扭花仲.不能正常开放。幼虫随花蕾落地一入土化蛹。第二代(8~9月)和第三代(9一10月)以食青铃为主,剥开青铃内壁有“虫道”或“虫瘤”,致使幼铃脱落,大铃则成僵瓣、烂铃或黄花。
红铃率以幼虫在籽棉、棉子和枯铃中越冬,越冬场所主要是农户贮棉屋、轧花场、收棉站。调查发现,暖屋贮存籽棉比冷屋贮存红铃虫死亡率低一半以上,库内比库外贮存籽棉死亡率低1/3。室外贮存籽棉与枯铃中均未查到活虫说明越冬死亡率与越冬场所的低温关奈密切。